近日,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安清月同學領銜的“吉光”團隊,憑借“吉量遺藝——數智創新設計煥活非遺千年匠韻”項目,在大學生創新創業領域嶄露頭角。該團隊以跨學科協作模式、新媒體技術應用和非遺產業化路徑為核心突破點,為傳統非遺文化的現代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創新范本。
團隊突破學科壁壘,構建“調研-創作-傳播-銷售”全鏈條。運用虛擬數字人技術,打造擬人化非遺形象,通過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發布短視頻、直播,累計播放量超50萬次;開發3D 建模、AR互動數字小卡等產品,讓用戶沉浸式感受傳統工藝,實現非遺從靜態展示到動態傳播的突破。
在商業化探索中,團隊形成“文創產品+服務輸出”模式:設計赫哲族魚皮畫衍生品、山西黑釉刻畫瓷推廣等文創品,通過電商與實體店銷售;為非遺工坊提供數字化服務,預計三年銷售收入超400萬元,帶動20余位傳承人增收。
從 “吉光片羽” 到 “星河璀璨”
“非遺傳承需可持續生態。”指導教師表示,團隊構建“政府+高校+企業+傳承人”合作網絡,既保留文化本真性,又激活市場生命力。未來,團隊將建設非遺數字資源庫,推出更多創新故事內容,推動非遺“破圈”。
安清月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持續創新,讓每一項非遺技藝都能在現代社會找到‘破圈’路徑,讓吉光匯聚成璀璨星河。”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復興的重視,“吉光”團隊的探索不僅為非遺保護提供了新方法論,更展現了當代青年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責任擔當。這一創新實踐,正在為古老非遺注入青春活力,讓傳統與現代在碰撞中綻放出耀眼光芒。
推薦閱讀:
(正文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