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和煦之風,輕輕拂去了冬日殘留的最后一絲寒意,恰如盛世明朝以“火德”之威,熾烈地擁抱天下,其氣勢磅礴,宛若蒼穹下的雄渾樂章,賦予香江之畔的春潮以無盡的生機與活力。于這春意盎然之際,福羲春拍精心甄選了一系列明代瓷器瑰寶,它們不僅是時間的低語,更是歷史的見證者,每一道釉色下都蘊藏著《大明會典》里那“大明御極,遠紹虞唐”的輝煌愿景,仿佛一幅幅細膩的工筆畫,緩緩展開在諸家眼前,邀您共賞那穿越時空而來的皇家氣象,品味那份沉淀于歲月長河中的不朽風華。
永樂青花四季花卉紋扁瓶
口徑:8.2cm
底徑:14cm*11cm
高:45.5cm
明永樂青花纏枝四季花卉紋扁壺,此件明永樂青花纏枝四季花卉紋扁壺,乃永樂御窯(1403-1424)巔峰時期創燒之獨特器型,存世寥若晨星,堪稱十五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陶瓷見證。其形制特征可析為:扁圓體若滿月,微侈口沿,粗頸漸收,溜肩豐腹,下承橢圓淺圈足,底施透明白釉。胎骨堅致瑩潤,釉面泛青如秋水,與濃艷青花相映生輝。裝飾體系尤見匠心:口沿卷草紋如云氣流轉,頸飾纏枝蓮紋婉約靈動,壺身四面開光內繪牡丹、山茶、菊花、石榴等四季花卉,以波斯式連續纏枝構圖串聯,枝葉翻卷如浪,筆鋒遒勁處可見蘇麻離青料特有的鐵銹斑凝結。此青料產自波斯卡尚山區,經鄭和船隊七下西洋帶回中土,其發色幽藍深邃,滲青效果造就水墨氤氳之境,飛白筆觸間隱現金屬結晶光澤,堪稱伊斯蘭美學與中原匠藝完美交融之典范。
存世對比方面,目前公藏可考者:蘇揚州市博物館藏一例,故宮元明官窯瓷器博物館藏一例,日本東京富士博物館藏一例,景德鎮珠山御窯遺址出土(1994)扁壺殘片拼合一例。無論是出土實物,還是博物館藏品,其器物造型,裝飾風格,制作技法,燒制工藝都與本件扁壺相符。另值得一提是明朝的永宣時期是中國瓷業邁向全盛的輝煌時期,這與明初解除禁海令,絲綢之路的積極對外政策有關。鄭和七次遠航帶回的優質瓷繪原料“蘇蔴離青”直接用于青花瓷的燒制,提高了青花瓷的品質。“蘇蔴離青”這種鈷料出產于波斯伊朗一帶,阿拉伯商人與鄭和進行貿易交易的物品。這種優質繪瓷原料在鄭和七次下西洋之后便銷聲匿跡,如今巳成為鑒定這一時期瓷器“蘇蔴離靑”釉色特征標準。因此永宣青花瓷在釉色上的成就以及明初瓷器的輝煌與鄭和有直接的關係,也是伊斯蘭文化影響明永宣瓷器最突出的實例。鄭和艦隊不僅帶回蘇麻離青料,更引入伊斯蘭金屬器造型理念,此扁壺形制即源自阿拉伯黃銅扁壺的瓷藝轉化。由于明朝皇帝對燒造出來的產品質量要求非常嚴格,對于不合規格,如有裂痕、變形、釉色層次繪畫的圖案丑漏一于打爛,嚴禁百姓私藏。景德鎮珠山出土的扁壺就是一例,所以現存有明永樂青花纏枝四季花卉扁壺是極少。因而本件拍品之珍重程度可見一斑。正因如此,傳世永樂官窯青花器多有"十窯九不成"之說,完整器彌足珍貴。
1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上冊,故宮博物館院編,耿寶昌主編,P164-165,圖86
2參閱:景德鎮出土元明官窯瓷器,P104,圖46
3參閱:倫敦戴維德基金
llustrated Catalogue of Underglaze Blue and Copper Red, Decorated Porcelain by Margaret Medley Curator 1976,P65-66,圖B667
4參閱:臺北國立博物館,圖13
5:日本藏中國古代陶瓷珍品一書東京富士美術館藏。參見本書第190頁
在永樂朝同類扁壺中,除本品四季花卉紋飾外,尚見海浪刻白龍、云龍穿花等變體,然本品紋樣組合最具文化融合特征。本品集伊斯蘭器型、華夏工藝、多元紋飾于一體,實為明初宮廷藝術「和而不同」美學理念的最佳詮釋,堪稱中國外銷瓷史上里程碑式作品。
推薦閱讀:
(正文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