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可持續發展課程》在眾多申請項目的角逐中脫穎而出,獲得了由北京師范大學舉辦的第六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參展的機會。
《可持續發展課程》第六屆教博會邀請函
《可持續發展課程》第六屆教博會展板
此課程并不是第一次受到關注與認可。此前,此課程還受到了世界銀行全球青年氣候網絡公益項目的認可,課程創始人蔣鵬飛老師榮獲“全球氣候網絡大使”稱號。據了解,評選過程中有153個國家的2400位申請者參與角逐,蔣鵬飛是中國唯一的入選者。該課程同時也被世界讀寫基金組織的大使項目入選,為區域性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協助。
世界銀行項目“全球氣候網絡大使”入選通知
世界讀寫基金組織大使任命通知
課程的誕生背景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生態文明論壇近日于云南昆明順利閉幕,但長水學子關于生物多樣性的學習卻并未停止。早在2020-2021學年伊始,長水教育集團就將生物多樣性課程內容納入到校本選修課堂,重點研發并開創了《可持續發展課程》,受到長水學生們的廣泛歡迎。
位于中國西南部的大美云南,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復雜的自然地理環境、高度密集的自然景觀類型和從熱帶谷地到高山寒帶完整的生態系統系列,保存有許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類群,是公認的生物多樣性重要類群分布最為集中、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這樣得天獨厚的生物資源優勢,無疑為長水學子學習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有利條件和背景。
可持續發展課程工作室
為了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教育理念陳舊、實現個性化教學服務,由長水教育科學研究院牽頭成立了可持續發展課程工作室,全力研發并推進實施《可持續發展課程》。
課程的實施案例
《可持續發展課程》主要面向高一、高二年級的學生開展,目前已由課程研發團隊的蔣鵬飛、張欣卓、巖臘等老師在集團多個校區開展了課程教學。此課程使用雙語教學模式,結合云南當地的生態以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引導學生開展跨學科知識學習。
關于“茶”主題的學習成果展示
關于“保護濕地”方案的研究學習
課程研發團隊成員主要來自于集團“鯉魚計劃”專項引進人才,是一批來自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學院等國內外名校的優秀青年教師。課程研發團隊成員來自于不同的專業,為長水學子的跨學科學習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元江一中“生物多樣性”主題講座
從教學結果以及學生們的課堂表現來看,本課程對高中生學習具有積極的作用,不僅能夠滿足課程建設的初衷,并且能夠讓長水教育集團全國各校區的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在一定程度上為聯合國所頒布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的推廣做出貢獻。
學生作品展示
課上,授課教師主要圍繞“情境式教學”開展教學設計,以設問切入,引導學生結合課上所學知識,思考如何解決實際問題。課后,學生結合跨學科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以小組為單位采用思維導圖、社會實踐調研、田野調查、小組陳述等形式思考和回答問題、形成解決方案并進行展示;從而達到在鼓勵學生拓展英語詞匯和使用英語表達解決問題的觀點的同時,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多種知識或技能來解決生活實踐中的應用性問題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
據長水教科院院長李曉麗介紹,蔣鵬飛老師主持研發的《可持續發展課程》是長水課程建設中的重要環節,該課程通過中英文雙語授課,采取PBL項目式學習的方法,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對社會的關注,同時獲得全方位的能力提升。
長水教育集團致力于培養有中國心、世界眼、現代腦、擔當行的新一代。可持續發展課程是長水教育集團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道路上“立基點于本土,求視野于世界”的重要體現,該課程立足于云南地方生態,從國際化的視野為學生拓展了知識的寬度與廣度,幫助學生深度理解、鞏固和運用知識,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推薦閱讀:鹿衍
(正文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