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是好的生活?自律的作息,有節奏的生活,健康的食物,規律的運動,有藝術愛好,值得全心投入的工作,這才是生活。越是微不足道,越用心去品味。由此收獲的每個微小喜悅,支撐著我們每日的生活。今天也請用心對待。一小時的甜蜜私人約會
時間是晚間的八點半,我躺在床上講了小海龜爬上山頂看月亮的故事,又唱了一會兒兒歌,然后,女兒兀自數著“一只小羊、一頭大象、一只猴子”慢慢睡去。我觀察半晌,替她把床邊四周用柔軟的被子鋪好,躡手躡腳開門溜了出來。
溜出門來的我是那樣興高采烈,仿佛在赴一場期待許久的心跳約會。因為我要我的時間,每天在孩子熟睡后的那一個小時對我來說是那么那么重要。
現在,坐在書桌前,近幾日正在閱讀的書籍擺放在案頭,筆記本上隨手記了一些近期要讀的書目,其中有的書略微難尋,需要時間和機緣。但一日不可無書,我只是喜愛親近書本的感覺,它讓我踏實,也讓我在平凡瑣碎的生活里不斷保持了某種熱度不退的希望。
至少我還可以讀書。
也許我什么都會失去,生養和獨自撫育小孩讓我失去了某一部分的健康和青春,在辛勞中也有憔悴孤獨的時刻。但你畢竟還可以有這樣的閑暇片刻,能夠安靜地獨坐燈下,翻閱一本一本喜愛的讀物。
書籍讓過往的傷痛也幻化作生活的積淀和智慧。不可與人說艱辛,那么所有的心事、委屈和困惑都可靜靜地托付書本,借由聆聽智者的教誨完成新的一次自我成長,這未嘗不是一件值得歡慶之事。
因為產后身體迅速衰弱,終日勞碌于帶小孩的各種瑣事,以至于根本無暇為自己調理。時間走到這一天,忽然一切開始慢慢有所轉機。
先是斷奶之后,頓覺身心輕松自在,不用再終日穿著邋遢睡衣時刻待命小娃娃的哭鬧,然后開始慢慢擁有整夜睡眠,這闊別已久的良宵,于我是何等珍貴。
爾后逐漸能夠在哄娃入睡以后擠出一點時間來看書,可能是失去過更懂珍惜,我的閱讀體驗以極其迅猛的速度飆升。
通常白天的零碎時間(上廁所、刷牙、洗臉、坐車等)多用來看書,晚上再加上一個大塊時間(一到兩個小時),一天讀完一整本書已成常態。
每次讀完作者的后記,合上一本書,輕輕地長嘆一口氣,那種無法言說的滿足令我沉醉。
多讀舊書,并改變你的行為方式
但這樣說并不是要追求閱讀速度,相反地,我們應當多看舊書,好書多讀幾遍而不是一次讀遍許多新書。同時,多做筆記,多多實踐,而不是追求感官上的閱讀數量。
否則,讀萬卷書也是百無一用,對生活起不到任何正面的作用,反倒會滋養文化人特有的某種輕視態度。并且,讀書畢竟是停留在腦力層面的思維活動,而一個腦力活動過于活躍的人是無法獲得心靈的寧靜的,做任何事也只是頭腦一熱,興奮幾天就會失去力量。
我們要通過書本去尋找的,一是專業技術知識,二是心靈的養分和智慧,我認為后者似乎更加重要一些。書讀多了,人變得越來越浮躁,距離智慧的覺悟愈來愈遠,這樣的情況尤其常見。
讀書時常會變成一種對真實生活的逃避和靈性上的倨傲不遜,這也是我自己經常面對的內在狀況。在這當中不斷找到平衡,并且能客觀審視自己的“小我把戲”,通常就能輕松看穿一些習慣成自然的習性。畢竟,最了解你的人是你自己。
丁小云的書《就像沒有明天那樣去生活》講到了行動的重要性,認為不付諸行動的理想不能稱之為理想。顯然這個觀點是非常正確的,我還想補充的是,所謂行動并不光指表面上的行事作為,還包括你的心性、態度。
做自己,哪怕你并不愛笑
好的書籍和智慧本身如果說對你產生了什么作用,這個作用一定必須發生在心靈層次,否則只是“雞湯”、“雞血”、“成功勵志學”,那種能量支撐不了多久就會像燃燒殆盡的火柴,熄滅后比之前還要更沮喪。
表面的武裝起不了什么作用。記得從前讀一些著名的勵志書籍,書中講到許多仁愛有徳的行為準則,比如“人前要面帶微笑,這樣就能顯得自信”,或者“要做一個受歡迎的人”。
但我發現每當我讓自己微笑的時候我就無比難受,因為我要“顯得”自信。每當我想要受人歡迎的時候就會變得格外緊張別扭,仿佛在演一出蹩腳的舞臺劇。我對他人和世界的期望像一只只巨大的觸角,牢牢吸附了我所有的靈氣和自由。
勵志學本身并沒有問題,問題是我在根本價值觀并沒有絲毫動搖的情況下勉強去學一些表面功夫,到最后只能是擰巴了自己去討好別人,越活越憋屈。
做一個自信的人、陽光的人、處處受歡迎的人,當然很好。但世界上還有另一種人,是淡定的人、低調的人、謙遜平和的人,他們不常常展露笑顏,甚至看上去是冷酷的,但他們能夠保持心的真誠簡單,不為外界人事動搖,我相信后者的價值觀更為中立平穩。
在日本茶道書《日日是好日》中,我對一個描述茶人武田老師的細節念念不忘。
“我從來不見武田阿姨在一群中年婦女聚集時高談闊論,也未曾見她露出中年婦女那種意有所指的曖昧微笑。
盡管與周圍的人相處進退合宜,她卻很討厭拖泥帶水,總是事情一辦完,說聲‘那么,我先告辭了’,就迅速獨自離開。無論男女,許多人一旦遇上有權威的人或事,說話態度、聲調總會有所改變,可是武田阿姨在任何人面前都是一貫的態度。”
作者還講述了武田老師行禮的細節,“老師將雙手平放在膝上,環視我們學生一圈后,自然迅速地將頭低下,再慢慢抬起頭。光是這樣一個動作,就讓我感動不已。老師鞠躬的模樣,就像是鳥兒瞬間展翅抖動身軀,再輕松恢復原貌般優雅自然。
她優雅地表達‘敬意’,富謹慎含義,卻毫無卑躬屈膝之感。鞠躬并非只是向對方草草低頭而已。單純的一個鞠躬可以涵蓋無數的意念,即在‘形’中包含著‘心’。之前也看過武田老師鞠躬,但此時才真正了解母親所說‘很不一樣的鞠躬’之深意。”
我們首先要活出自己,其次要活出自己,最后要活出自己。然后,就沒有什么要做的了。
失落的中醫書和近處的寶貝
扯遠了,我本來是想說說調理身體的事兒的。我開始自己摸索著了解自己的身體是從一本書開始的,這本書想必很多人家里都有,但想必大多也落了灰,因為我曾經就是這樣。
這本書是我2007年左右買的,當時也匆匆翻閱過,后來一直擱在書架深處,再也沒有翻動。有一天晨起,我又開始腰痛,似乎從生完孩子就落下了這個毛病,我忽然想起這本書里說過的一些很簡單的健身方法,想找出來溫習一下。
找到它的時候差點被滿面的灰塵嗆到,這是有多久沒被主人寵幸了。我在后來讀過各種各樣的養生書籍,但都沒有留下特別的印象,對這本書的好感是天生的,只可惜一向行事膚淺、急功近利,也未曾真正識得它的好處。
翻開之后我小心地讀了起來,那些曾經讀過的文字卻與以往不同。從前,我當它是一門“知識”,或一項閱讀任務,只求快速讀完,并不愿一一摸索實踐。
這次我開始從一個一個穴位的講解讀起,對照自己的身體尋找痛點,居然真的在腎經、脾經、膀胱經等經絡尋找到若干痛點,每天注意按摩。然后自己也去同仁堂大藥房尋購一些適宜的成藥,一點一點進行自我調理。
自己的許多癥狀,比如氣血不足、腎經虛弱等等,書中都有講到,但我幾年前一味顧著“吸收和抓取知識”,結果什么都沒有留下。中醫不是用來背誦記憶甚至學習的,它是生命本身的科學,是我們用身體的智慧來回應的。
竟像從沒讀過此書一樣,在書中發現了許多關于身體和疾病的真知灼見,最重要是面對疾病的態度。
身心合一,用意不用力
做任何事要“用意不用力”,哪怕就是按摩這么簡單的小事,許多人按著按著就會使很大的力氣,甚至把皮膚摳出血印來,想讓身體快點好。
但這樣“折磨”皮膚的動作下,是一種與身體對抗的情緒,如此的按摩和治療都不會取得多好的效果,中醫強調身心合一,在所有事情上都是如此。
“所干的事和心中所想應該是相一致的,這樣心力協調,才能得心應手。如果心中是要隱藏的,而行動是要彰顯的,心中是要抒發的,而行動是要壓抑的,這樣力量還沒作用在外面,里面已經內耗掉一大半了,是絕對不會有好結果的,所以身心的協調才是治病之本。”
“一種疾病就是一種思想,是無形的思想以有形的病癥表現出來。如果說一種水可以養一種魚,那么思想就是水,而那疾病就是魚。所以改變環境就等于消除了疾病,而且是從根本上消滅了疾病。所以水是關鍵,思想是關鍵、源頭。”
“疾病是一種巨大的能量,可以轉化為成長的動力。但我們往往敵視和恐懼這種能量,不惜耗費更多的能量來清除它,這無異是一種瘋狂的自相殘殺。”
“疾病像是一位身份特殊的不速之客,你不可生硬地去推搡它,那樣它必和你頂起牛來。你可以摟著它的肩膀一起出門,在門口你還會對它的到來說聲謝謝,因為它是上天給你派來的陪練,通過和它的切磋,你拳技大長,身心更加健康,更加充滿力量。”
我也開始了解到這樣一個事實:即便在前幾年,讀再多遍我也無法領會這些文字中間的意思。所以很多事情真是只能用“來得剛剛好”來形容,恰恰就是現在這個時間,我讀懂了它,或者說,比以前有了更深的領悟。
相信也會有人和我一樣,對身邊的寶貝視而不見,書中有許多簡單有效的養生方法,不一一列舉了。那么,猜猜這本書的名字吧——《求醫不如求己》(作者:中里巴人),這書名一點兒也不新鮮吧?大家都知道的一本書。
這部書有1、2、3三部,還有一本《萬病皆可心藥醫》。如果感興趣可以從第一本讀起就可以了,切莫貪多。
這四本書我幾年前都翻閱過,但如今只是在讀第一本,目前讀了有三遍,但仍有許多亟待挖掘和領會的地方。期待你有比我更多更好的體悟,并能重新掌握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之鑰。
關于生活道路,要如何突圍?
聊健康話題并不是因為我們這個公眾號是關愛中老年公眾號,是因為越來越意識到身體與心靈不可分割、實為一體的事實。所以接下來的話題應該更顯得“朝氣蓬勃”一些,那就是:關于生活道路的選擇。
究竟應該要如何生活?這個話題難道不應該是除了身體健康以外最最重要的嗎?可惜我從前也以為掙得功名、學業、事業就算是會生活的人了,我們大多數人沿著一條既定的路線狂奔,從不曾質疑、反思或稍微挑戰一下“大多數人的”安全路線。
上有高堂。父母對我們的殷切期待是:結婚、生子、考公務員、當個成功人士、買學區房、孩子讀重點學校、比隔壁那誰誰優秀……甚至中國人的觀念有根深蒂固的“父母在,不遠游”之類的說法,以至于我們處處按照設置好的前輩路線準確行進。
考取正確的大學、找到正確的工作、結一個正確的婚、過一種正確的生活,最后正確地死在一個小黑匣子里。為了成全孝順美名,大多數人成為了“幸福而安全的”牢籠囚徒。
父輩把一生心血都砸在我們身上,如此沉重的恩情叫我們只好以全部生活方式的順從才能勉強回報。我們的父輩從來不活他們自己的人生,他們這一生都是“為你而活”,如此殷殷囑托、代代相縛。
所以我們時常見到的中老年人大多是身體衰敗、形容憔悴、操勞委屈的形象,他們沒有所謂的自我或是夢想要去追尋,生活對于他們而言乏味忍耐多過快樂情趣,他們全部的人格都徑直撲滅在了下一代身上,當然他們也從不承認他們的孩子擁有什么真正獨立的人格。
我們都應該了解生活美學
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我顯然是開不出什么經世濟國的藥方的,但讀了《用細節把日子過成詩》,我才了解到,原來還有另外一種父母。
八十歲的母親,與五十歲的孩子(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對坐聊天,每個人手里攤開一本近期閱讀的書籍。老母親讀的是日文版的《圣經》,即便是這樣的年紀也一直愛讀和翻譯詩歌,與家人熱烈地討論她喜歡的德國詩人海涅。
八十歲的母親,與五十歲的孩子,一起相邀去旅行,在風景優美的絕塵靈境里感受每一片芳香和綠意。
八十歲的母親,帶著兩個孫女一起包湯圓,拉著五十歲的女兒聊天,告訴彼此最近又讀了哪些有意思的書,有什么樣的心得迫不及待要分享。
“我慶幸兩個孩子有個生氣盎然的外婆家可以回去,如果有一天,我能活到成為外婆,我也一定要保有一個溫暖的居處,以及跟爸媽一樣熱烈的生活態度,好讓孫兒們可以在當中感受到他們的母親,以及我自己童年時所享受過的豐盛。”
說到養育孩子和支撐生活的困難,八十歲的母親完全沉浸在幸福的回憶里,她說:“我忙完家事就會帶著你們坐在一間用木板釘成的通鋪上滾皮球玩,一排四個,乖乖跟著我玩,我覺得很滿足,好快樂呢!”
“我那時很瘦,是我這一生中最瘦的時候,可是我沒有覺得很累。說真的,照顧孩子,只想著要做些什么開心的事,我沒有覺得很累,我覺得很快樂!”
母親一直反復堅定地確認她養育孩子的快樂。作者說:“我可以想象那個沒有音響娛樂、沒有玩具,卻有母親滿足心意陪伴的小小房間里,她的安靜、她內心的豐盈與對愛的別無他求!”
如果是我,我只希望也能像作者一樣,做一個也許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熱切而單純的父母。這樣的父母并不常思考教養的問題,卻在忙碌的生活中盡可能花時間與孩子真心相處,并傳達給孩子對于生命的熱愛。
今天也請用心對待
“自律的作息,有節奏的生活,健康的食物,規律的運動,有藝術愛好,舒心的工作,這才是生活。”
作者的女兒在美國讀大學,她只有獎學金和自己打工的費用,平時就沒有其他什么生活費了,同時還要還一部分的學生貸款。這個女孩非常窮,窮到連一條新的牛仔褲都買不起。
但作者說:“Abby卻給我一種生活得非常好的感覺。即使她穿來穿去總是那幾件衣服,但因為自己有一種質感,所以可以看到物質之外的好。談起身邊的許多富家子弟,她的心情非常自在,既不攻擊別人的生活方式,也不自以為卑微。”
這種在生活的量入為出和腳踏實地中感受美好的能力與金錢的關系并不大吧,這樣的人長大以后想必可以從事一些超越金錢的工作,并能從中收獲無窮的樂趣。而通常,像這樣富足心態的孩子,最終往往會擁有超乎想象的財富。
在忙碌緊湊的每一個平凡日子里,“我并不感到窘迫或怨怒,在時間的不自由中也不感到受限制,我有一種很容易感到喜悅的心態。
無論在哪個生活階段,我都不苛求清清楚楚地劃出完全屬于自己的安靜時刻,所以我就利用操作家務、全心陪伴孩子,也利用熱情地進入工作來感受那些安靜給我的種種享受,再從這感受中支取快樂來面對每天循環的生活。”
關于許多人推崇的慢生活,作者有自己的解說:“我說的是‘漫’而不是‘慢’,我覺得自己是像水一樣流過生活,日子給什么條件,我就接受它的變化,只認真地流啊流,很少想到要奮力掙扎或心有旁騖。
日子要我快我就快,日子說可以緩一緩時,即使只有五分鐘,我也能意會到它的美妙。我的生活‘漫行’,才是我與生活的翩翩起舞。”
對于我這樣一個有著無窮困惑的新手媽媽來說,如何當一個母親這個事關重大的課題從來沒有得到過什么慎重的教育和提示。
身邊有很多懷揣類似困惑的媽媽們,那些婚前優秀到讓男人都感到慚愧的姑娘們,一旦結婚生子,似乎都要面臨一段較長時期的摸索和掙扎,重新建構自我價值似乎是我們無法規避的課題。
所以從一些好的書籍里,我開始從零學習如何做一個有趣的人。我不想成為我們的父輩那樣艱辛哀怨的父母,我也不想把我的生活理想全盤寄放在孩子身上,用我的一生去鉗制她的人生。我希望我可以當一個快樂的母親,以后也能成為一個快樂的外婆,只專注于享受我的生命。
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松浦彌太郎說:“理所當然的事情,也要一一確認。越是微不足道,越用心去品味。在這個過程中,必會有新的發現。由此收獲的每個微小喜悅,支撐著我們每日的生活。今天也請用心對待。”
沒有什么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向往
我期待所有的人都能重新好好思考一下這幾個問題:
一、你自己的身體健康情況,是否到了該擁有自律習慣的時候。
二、如何在生活中擁有一顆喜悅的心,而不是所有美好都要等到賺錢了才能談起。
三、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如何全力奉獻,用職人的愛與敬去從事你的工作,并改變這個社會。
其實這幾個問題是我們生命的基本問題,是你如何成為一個人最重要的事情,但也是我們通常無處習得的。教科書里沒有這類教材,我們從教科書里學到的只有應對考試的本領。
現實社會告訴你的是快節奏、從眾劃一的生活方式,我們這個社會很奇怪的現象是:所有的人最終都踏上了同一條道路,說同樣的話,做同樣的事,到了中年以后擁有同樣虛弱曖昧的表情。
你只有孤絕地踏上自我認知的道路,去尋找你真正想要的生活。哪怕這生活在世俗定義的成功里不夠有錢、不夠牛逼,只要你覺得受用,就足夠了。
就算別人反對,用權威、道德哪怕淚水對你進行壓制和說服,只要你確信你的快樂是建立在什么樣的價值觀之上就可以了。并再次確認一個基本事實:你的人生只有一次,且它是你的。
相反地,該去哪里應酬,該不該考一個公務員,該不該買這件昂貴的包包,該不該像朋友圈里出國游玩的朋友那樣也去豪華游艇旁照個相……諸如此類,卻并沒那么要緊的。
寫到這里的時候,我們家大廚心心念念想要的吉他到手了。估計他讀書的時候也一直有個想在女生宿舍樓下彈吉他的校草夢想,可惜跟大多數人一樣,這樣不務正業的夢想得到了當時現實無情的碾壓和批判。
如今結婚生子,身邊的人忙忙碌碌都在干著“大人們該干的事”(掙錢、應酬),早就忘記了自己還有什么樣的興趣愛好或是青春期沒來得及補償的小遺憾。但是,我堅定地鼓勵大廚學習吉他,因為,并不是當了父親就不能夠玩耍,并不是即將成為中年人就要準備束手就擒放棄所有對生活的熱望。
就像他喜歡做飯這件事一樣,從未得到過任何官方權威機構(父母和學校)的認可,以至于他自己也無法賦予這件事任何積極的意義。
但我是那么羨慕他對廚房的熱愛和對料理的天分,為什么要勉強湊合一頓午餐呢?為什么不能像對待最重要的事業一樣去對待你的愛好呢?你知道當人們享用一份精心準備的飯食的時候,會是怎樣地驚喜和感動嗎?
當吉他的聲音在屋里響起的時候,我莫名覺得空氣都快樂起來了。似乎眼前出現了一個漂亮的綠色草坪,我們的青春也開始閃閃發亮。
是啊,七十多歲的“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瀾在演講中一直露出頑皮的笑容,他眼神亮晶晶地說:“我不是一個傳統的人,我有一顆年輕的心,我就要老不正經。”
好了,最后,沒什么,送上祝愿:愿你了解你的身體,了解你的心。
(本文由周小北公眾號原創,轉載請聯系本人。圖片來自網絡,選圖沒什么特別含義,就是莫名喜歡這一簇一簇鮮花布滿的屋子,與你一起分享。)
關于 自由
自由是做自己愛做的事,竭盡全力地去做,不計功利地去做。
自由是哪怕被人恨,哪怕沒人愛,也要做自己。
自由是無論如何都要活出你自己。
周小北,被娃搞殘的黃臉婆,社會學專業學渣,悲催的80后,失控的絕望主婦,知食分子,八卦磚家。
微博@生活家周小北,
微信公眾號:周小北(zhouxiaobei888)
推薦閱讀:成都在線
(正文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