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載崢嶸歲月,山河銘記;八十載紅色血脈,薪火相傳。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一部承載著厚重歷史與紅色基因的地域文史資料——《抗戰時期的涇陽》文集正式面世。8月30日,該書新書發布會暨座談會在涇陽大安書院隆重舉行,各界嘉賓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回顧光輝歷史,汲取奮進力量。
本次發布會暨座談會由涇陽縣老區建設促進會、涇陽縣紅色文化研究會、涇陽縣涇河文化研究會、陜西大安書院共同參與舉辦。活動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帷幕,由涇陽縣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谷緒昌主持。
發布會上,陜西光彩書畫院院長、大安書院院長,《抗戰時期的涇陽》文集編委會主任呂東先生致辭。他首先對文集的出版表示熱烈祝賀,并向所有為本書付出心血的專家學者及與會嘉賓致以衷心感謝。
呂東院長指出,八十年前中國人民經過十四年浴血奮戰,付出了巨大犧牲,贏得了近代以來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奠定了國家獨立與民族復興的基石。他強調,涇陽這片土地承載著深厚的抗戰記憶,是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集結、改編為八路軍并誓師出征,奔赴華北抗日前線的出征地,是全民族團結抗戰走向勝利的重要轉折點。編纂《抗戰時期的涇陽》一書,旨在系統梳理這段歷史,緬懷先烈,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和愛國情懷,激勵今人在黨的領導下堅定“四個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在與會嘉賓的共同見證下,現場舉行了隆重的《抗戰時期的涇陽》文集首發揭幕儀式。隨后,會議安排了贈書環節,向縣委黨校、縣教育局、縣檔案館、縣圖書館、縣文化館以及白王中學、王橋中學等五所學校贈送了新書,旨在切實發揮其愛國主義教育作用,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抗戰時期的涇陽》主編成存義先生詳細介紹了該書的編纂過程與心得體會。該書由四家單位鼎力合作,從海量史料中精心篩選、梳理而成,全書共六章,約40萬字,400頁,以嚴謹的歷史考證與生動的鄉土敘事相結合,多角度記錄了紅軍在涇陽云陽鎮、石橋鎮等地集結、改編、誓師東征的偉大歷程,以及涇陽人民同仇敵愾、全面支援抗戰的動人事跡,有力昭示了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信念。
在隨后進行的座談會上,陳啟軍、程建國、董信義、王明旭、高彥民、雒長安等文史學者與專家們圍繞“涇陽抗戰歷史”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大家回顧了抗戰初期中共中央在云陽設立紅軍前敵指揮部(八路軍指揮部),貫徹落實洛川會議精神,領導紅軍完成改編等重要史實,指出八路軍總部及115師在云陽鎮、129師在橋底鎮完成改編,同時安吳堡青年培訓班為前線輸送了大量骨干力量,涇陽人民為抗戰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專家們一致認為,該文集的出版是對抗戰勝利80周年的珍貴獻禮,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
中共陜西省委黨校二級教授盧鷹先生在總結發言中,高度評價了《抗戰時期的涇陽》文集的首發意義。他指出,這既是對涇陽抗戰歷史的系統性梳理與總結,更是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抗戰精神的重要文化實踐。研究團隊以高度的責任感深耕細作,克服困難,最終使這部文集成為獻給抗戰勝利80周年的一份厚重禮物。
歷史的烽煙已然遠去,但記憶永恒,精神永存。《抗戰時期的涇陽》文集的出版,為我們銘記那段崢嶸歲月、緬懷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提供了寶貴載體。此次發布會暨座談會,不僅是一次歷史的回顧,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和力量的凝聚。
與會者表示,將以此次文集首發為契機,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深入挖掘利用涇陽紅色文化資源,促進“紅色+旅游產業”深度融合,進一步擦亮涇陽紅色名片,將從中汲取的磅礴力量轉化為建設家鄉、推動涇陽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行動,共同創造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的新業績。
活動在周密充實的議程后圓滿結束,全體參會嘉賓參觀了大安康養中心并集體合影留念。
附:《抗戰時期的涇陽》新書編委會人員名單
(一)文集編委會顧問(15人)
盧 鷹:中共陜西省委黨校二級教授、陜西省廉政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陜西城鄉文化交流發展促進會副會長。文集總策劃,編審。
王改民:陜西咸陽人,陜西省委原秘書長。陜西省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郭青凡:旬邑縣人,曾任陜西省民政廳副廳長、黨組成員。
季德禮:咸陽市公安局原副局長,地域文化愛好者,市鄉賢協會高級顧問。
白 描:涇陽三渠人。著名作家、教授、文學教育家、玉文化學者。中國魯迅文學院原常務副院長。
馮日乾:涇陽白王人。作家、教師,省作協會員。陜西省雜文學會原副會長,涇陽縣作家協會原主席。
雒長安:涇陽中張人。歷史文化學者、教授。省《文博》雜志原主編。
陳啟軍:涇陽白王人。職業軍人,酒泉軍分區原司令員。現為西安市楊家村第三軍休所軍休干部。
王明旭:涇陽中張人。國家二級教授,《中國醫學倫理學》主編。
高彥民:涇陽口鎮人。記者,作家,咸陽日報原總編。
張世民:涇陽白王人。省地方志辦公室原二級巡視員,現任中國地方志學會學術委員、陜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特聘研究員。
李軍喜:涇陽云陽人,省外事辦原綜合處、新聞處處長,一級調研員。
王永杰:涇陽白王人。記者,作家,咸陽日報教育周刊原編輯主任。
武健康:涇陽王橋社樹村人。省國企退
休干部,社樹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張宏忠:榆林市榆陽區人。高級工程師,涇陽縣天然氣公司董事長。
(二)文集編委會成員(6人)
呂 東:陜西光彩書畫院院長、大安書院院長。文集編委會主任。
谷緒昌:涇陽縣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編委會副主任。
成存義:地域文化學者,省作協會員,涇河文化研究會會長,編委會副主任,文集主編。
何冠雄:陜西省作協會員。中共涇陽縣委宣傳部原副部長。文集副主編。
楊錦州:涇陽縣黨史辦主任。文集編審。
呂玉子:西安信德集團董事長。文集出品人。
(三)編委會委員(10人)
姚海濱:涇陽縣文聯主席。
張 坤:涇陽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
孫春祥:涇陽縣政協退休干部,涇陽縣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
楊東峰:涇陽縣延安精神研究會秘書長。
薛文濤:涇陽縣交警隊干部。
任小釗:涇陽縣政協文史委主任。
王 剛:涇陽縣老區建設促進會秘書長。
鄭 軍:涇陽縣民政局副局長。
張志勇:涇陽縣涇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高級工程師。
成宏友:涇陽縣中小企業局退休干部。
推薦閱讀:
(正文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