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丹桂飄香,由現代教育出版社主辦的“新高考背景下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論壇”,于9月20日在北京大學中關新園成功舉辦。本次活動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主題方向,聚焦新高考改革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深入探討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路徑。作為《中國高考報告》教研學術的重要成果,2026版“高考藍皮書”系列圖書也在現場隆重發布。來自全國各地學術專家、校長、名師等近300位教育界知名人士蒞臨現場。現代教育出版社社長張晶晶為活動作開場致辭。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全面提高,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作為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階段性目標,提出要“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教育—選拔銜接—高等教育”全鏈條中,高中是“核心孵化載體”,承擔著人才“基礎培育、潛力挖掘、方向引導”的核心任務;高考是“關鍵樞紐機制”,承擔著“科學選拔、方向引領、體系銜接”的重要功能。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拔尖創新人才從“培育”到“篩選”再到“輸送”的關鍵環節。
發布會現場,山東創新教育研究院教授、高考研究專家李秀偉,代表中國高考報告學術委員會發布2026版藍皮書核心教研成果。2026版藍皮書以“提挈原理、兌現承諾”為核心,首次系統提出“中國式教育目標整體觀”,整合“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四大考查維度,真正實現“五育并舉”與“全面發展”的有機統一。
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學者、高考政策研究專家徐尚昆教授在專題報告中指出,新高考改革以“一個堅持、兩個轉變、三條主線、四項原則、五大能力”為核心框架:堅持以創新人才培養為核心,推動高考從“解題”向“解決問題”、從“考知識”向“考能力素養”轉變;命題緊扣“核心價值、能力素養、情境載體”三線,呈現“無價值、不入題,無思維、不命題,無情境、不成題,無任務、不立題”特征,聚焦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科學探究與建模、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思維、語言組織與表達等五大關鍵能力,實現人才選拔與國家戰略對接。
人大附中原教學校長、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高考研究專家沈獻章從實踐出發,分享校本探索經驗時提出,拔尖人才培養需兼顧“教育公平”的雙重維度:以“有教無類”保障基礎公平,讓每個學生享有優質教育資源;以“因材施教”實現高級公平,為不同潛質學生提供適配成長路徑。
在論壇環節,山東教育社編審陶繼新與原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高中處處長、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原副主任曹志祥先生、李秀偉教授、沈獻章校長、徐尚昆教授、山東大學副教授孫曉翠女士五位專家圍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從政策制定、實踐探索、理論研究等不同維度展開討論,共同探討如何在新高考背景下,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他們認為,拔尖人才培養是系統工程,需基教回歸學科本質、強化科教融合、搭建資源平臺。五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也是中國教育改革的見證者和實踐者,現場氣氛熱烈,觀點精彩紛呈,讓與會嘉賓對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際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有了更深認識。
自2019年面市以來,高考藍皮書系列圖書與高考改革同頻共振,圍繞“教育高質量發展”政策方向,緊跟新高考綜合改革趨勢,聚焦當下創新拔尖人才核心基礎素養與時代所需關鍵基礎能力方向,是了解高考新政策、命題趨勢、備考策略、學習應用的指導用書。通過線下多場景教研一體化服務,全面賦能高中學校一線教研及備考學習,已有超過一百萬名教師使用。
本次發布會同步展示了2026版高考藍皮書系列圖書的調研、編撰歷程和新版亮點等內容。2026版“高考藍皮書”系列圖書,包括《中國高考報告(2026)》以及《高考命題研究與應用(2026,九科)》《高考試題分析(2026,九科)》《高考關鍵能力培養與應用(2026,九科)》,共計28本。從“解讀高考政策、闡釋命題依據”到“破解命題密碼、服務命題實踐”,再到“加強考教銜接,精準引導教學”,體系完整,可滿足教育管理者、教學管理者、教研人員、高中老師、高中各年級學生的需求。
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精準把握并解讀了高考改革與創新拔尖人才培養的時代新趨勢,更成功凝聚起“立足本土、繼舊開新”的廣泛教育共識,為高考綜合改革、服務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貢獻了重要研究力量。
推薦閱讀:
(正文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