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在深圳市龍華區一所公立小學三年級的教室里,9歲的小樹正高高舉著手,期待著老師的點名。很難想象,半年前的他在課堂上根本“坐不住”。
小樹被診斷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即多動癥),他在課堂上隨意走動、插嘴,還常與同學爆發沖突,媽媽入校陪讀一年后身心俱疲。2025年2月,大米和小米的康復師受委托入校成為影子老師,幫助小樹改善了插嘴、作業拖拉等問題,更讓他學會用非暴力方式化解同伴矛盾。
大米和小米康復師進入校園,正在和孩子們玩注意力快速反應游戲。
服務對象從自閉癥孩子擴展到語言障礙、學習困難、多動癥等更多的特殊需要孩子,年齡從1-8歲延伸到1-12歲,是大米和小米專業能力的提升。
中山三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醫師鄒小兵教授曾說,“自閉癥干預是最難的,能做好自閉癥干預,也一定能服務好其他發育障礙的兒童”。對此,大米和小米從未懷疑。
從2014年大米和小米公眾號發出第一篇文章,到2016年大米和小米在深圳成立第一家線下干預機構,9年過去,大米和小米的直營機構遍布全國30多個城市,已助力超3萬名特需兒童融入社會。
站在中國特需兒童康復的前沿,大米和小米在思考:除了自閉癥譜系孩子,那些被語言發育障礙、讀寫困難、專注力不足困擾的兒童,需要怎樣的托舉?我們是不是還可以做得更多?
范圍拓寬,服務更多特需孩子
2024年12月底,大米和小米招募5名語言發育落后的兒童,免費提供1-3個月的1對1語言干預,全程記錄并公開干預過程。4歲半的晗晗是第一名小小體驗官。
督導和康復師對晗晗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語音能力評估,為她量身定制了個性化的語言干預方案。僅僅1周的時間,晗晗的“f”音就從完全沒有到初見雛形。經過兩周的干預,晗晗已經能準確發出并區分“k”和“f”的發音,還能把正確的發音運用到簡單的詞匯和句子中。每次成功說出一個新詞,她都會開心地跳起來。
像小樹、晗晗這樣需要幫助的孩子越來越多。
根據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江帆教授課題組在《柳葉刀》子刊上發表的論文估算,在說普通話的兒童中,發育性語言障礙的患病率約為8.5%。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中國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防治指南(第二版)》的數據顯示,我國2-15歲兒童中患有多動癥、抽動癥、學習困難、發育遲緩等發育行為問題的兒童約2500萬。
孩子們面臨著新的環境和問題。11年沉淀,大米和小米也因此迎來產品、服務升級——
“學習力”:大米和小米將多年積累的經驗應用到學習力課程的研發中,圍繞學習困難最常見的類型,為孩子提供“感知覺&注意力、閱讀、書寫、語言&數理邏輯、社交情緒”五大訓練模塊,幫助孩子開掘學習的前置技能,讓每個孩子的潛力都能釋放。
“米聲”:大米和小米推出適用于普通話語言障礙兒童的“MI-TALK干預體系”,包括了開口溝通、流暢表達、詞匯句法、篇章敘事、構音矯正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
“服務范圍擴大”:大米和小米將服務范圍也從原來的1-8歲兒童,擴大到1-12歲的兒童、青少年,讓更多處于成長關鍵期的孩子能得到及時的干預和支持。
做中國領先的少兒能力提升平臺,這是大米和小米的新愿景。秉持“全情投入、極致服務、說到做到、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價值觀,大米和小米將為更多特殊需要少年兒童提供咨詢、評估、干預服務,量身定制“語言認知、社交溝通、情緒行為、注意力、閱讀書寫、心理支持”等方面的個性化解決方案,幫助他們找到與世界溝通的鑰匙,開啟更美好的未來。
推薦閱讀:
(正文已結束)